教研资讯

例说乡土史资源在历史检测题中的应用

 作者:孙立周

 

从宏观上讲,历史检测(测评)是历史教学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高考主要承担选拔功能不同,常规性的历史检测基本上属于诊断性测试,为提高日常教学质量服务。通过有效的测试,可以发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的下一步调控与发展提供信息依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基于新课程教学内容的这种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把历史知识的记述与现实生活的分析结合起来,同时,在命题的时候也要尽量找到与现实的结合点。” 1P235也就是说,无论是历史课堂教学还是历史检测,现实性都是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明确将课程资源开发列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许多一线教师的实践已经证明,开发乡土史资源并将之融入历史课堂教学,是增强历史教学现实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样地,将乡土史资源合理地用于历史检测题的命制中,也可以使一份历史检测卷张扬着强烈的个性,洋溢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产生活生生的现实感。

运用乡土史资源命制历史试题,符合“重视‘新材料’的运用与‘新情境’的创设” 2P314这一命题原则,可增强试卷的原创性与有效性,避免那种“网上搜索+复制+粘贴”的无个性无生机的命题模式。这种原创实践,可以提高教师的命题水平与专业素养,而一份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历史试卷,可以让学生跳出狭小而纯粹的学科(课本)樊篱,引导他们从历史走向现实与生活,感受到历史的鲜活、亲切与真实,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怀和他们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兴趣。 “有效命制历史试题担负着引领课改、导向教学、发展学生的重要职责” 3P136,将乡土史资源用于历史试题的命制,有助于使日常的历史检测全面承担起这些职责。

下面,结合我的命题实践,选取五类乡土史资源为例,谈谈如何运用乡土史资源命制历史检测题。

一、利用乡土文献资源

乡土文献资源包括地方志、个人文集、家谱、地方报刊等等,种类多,数量大,其中可用于命制历史检测题的史料特别丰富。

《宿松县志》(1990年版)载:“南台山有南台寺,太白读书台在寺西北,唐县令闾丘氏筑……寺右有对酌亭,是李白与闾丘对酌处”。李白曾赋《赠闾丘宿松》诗一首。根据李白诗歌风格推断,《赠闾丘宿松》与下列诗词风格最相近的是

A.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B.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D.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答案B

二、利用乡土文物资源

乡土文物资源有出土文物、个人藏品、碑刻等等,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信息。特别是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高的乡土历史文物,能激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2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瑰宝》专题展览,展品包括北宋瓷质酒器——青白釉仙人吹笙壶(1994年出土于宿松县城东郊)。通过该文物,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                     

A.青花瓷艺术           B.彩瓷工艺
  C青白瓷艺术           D白瓷工艺

(答案C

三、利用乡土景观资源

乡土景观资源涵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系统,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生动直观地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历史教师应怀着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欣赏之,采撷之,运用之。

3  下图是宿松县复兴镇长江轮船客运码头近照。历史上,复兴客运码头曾经千帆竞过,人来车往,极其繁华,如今基本成为一处历史遗迹,尽显历史沧桑,供人回忆怀想。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复兴客运码头开始走向萧条没落,最可能是在

                 
A.鸦片战争后不久        B.新中国成立之初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答案D

四、利用方言资源

如果说语言是有声音的历史,那么方言就是有声音的地方史。语言的传承与变化,反映了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传承与变化。恰当运用方言资源于历史试题的编制中,能让学生感到兴味盎然。

4  近代以来,宿松方言中出现了“洋火”(指火柴)、“洋钉” (指铁钉)、“洋油”(指煤油)、“洋伞”(指雨伞)等词汇。这种语言现象反映了

① 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逐渐深入中国内地 ② 近代宿松出现了行走世界的大商人 ③ 经济的变化引起语言文化的变化 ④ 近代宿松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供应地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五、利用本校生成性教学资源

乡土史资源每天都在生成、增加,历史教师应当把自己学校积累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也视作乡土史资源,而且是跟学生的生活实际贴得最近、联系最紧的乡土史资源。这种资源在试题中如果使用得当,会让学生有“贴心”之感。

5  复兴中学2009届高三文班同学成立的历史兴趣小组曾以“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开展了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激烈。请你帮助各小组重新完成下列研究:

(1) 甲组同学认为:“科学时代的到来是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请你为甲组同学找出世界史上最有力的论据加以说明。(4分)

(参考答案: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文艺复兴兴起与扩展,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

(2) 乙组同学认为:“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可以引领一个崭新的时代。”请你以具体史实说明这一观点。(6分)

(参考答案:蒸气机的发明应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的发明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乡土史资源远不止以上五类,还包括地方风俗、口述史料、地方曲艺等等,本文不一一列举说明。融合了乡土史元素的历史检测题,会让一份试卷因“乡”而“亲”,使本是严肃的考试也生出几分乐趣,有提兴、生情、增能之效。但使用乡土史资源编制试题,要科学规范,遵循命题的一般原则。以下几点特别需要注意:

第一,要适度、适量。包含乡土史料的检测题并非多多益善,一张试卷,以占总题量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为宜,分布均匀,间隔有度。

第二,要合课标、合考纲。乡土史试题要能与课程标准完美“对接”,考查的知识点必须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考纲的考核要求。能做到这两“合”,则乡土史试题“乡”而不“土”,能培养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P137。如例1,符合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的内容要求;如例5,符合考纲提出的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 4P137的考核目标。

第三,要典型、真实。所谓典型,是指所选用的乡土史资源,在同类资源中,要有历史代表性,有较高的思想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等,富有人文内涵,有利于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历史检测题的编制,不可忽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考查。如例2的青白釉仙人吹笙壶,具有典型性,使学生为家乡的文明瑰宝而深感骄傲。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所谓真实,也就是所用乡土史料要信而不诞,客观可靠。要对入题的史料把好关,确保史料的真实性,以保证检测的有效性。

在历史检测题中用好乡土史资源,要求历史教师做课程资源的搜集者、开发者和应用者。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在世界史、国史的“大历史”与家乡的“小历史”之间自由穿梭,大中观小,小中见大,大小合一;要在逝去的历史与身边的现实之间架起互通互联的桥梁,用历史审视现实、思考生活,融历史于当下,古今贯通。这样的历史教师编制出来的检测题,往往不乏灵动之气,活泼多姿,有滋有味。这样的历史测试,能有效发挥出教学评价的发展功能。

 

[参考文献]

1]黄牧航主编:《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文科 · 课程标准实验版),合肥:黄山书社,2014年。

3]吴建好,张云编著:《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模式应用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

4]教育部考试中心编:《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 ·课程标准实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