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玉坤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科学的发展,是通过许许多多科学家前赴后继,不断地探索、验证来实现的。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现行中学生物课本中有大量的实验,有验证性的,更多的是探究性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实验,通过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考生物试题中实验的内容更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大的实验设计题更是让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许多老师为应对高考,在实验课的教学中花费大量的精力,复习中也有很多好的措施、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不少老师仍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原因的,不是老师备课不认真,也不是学生不努力,问题的关键是现行的教材要求和现在的中学实验条件的不配套。这套教材观念很新,想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发展,更贴近社会实际,与之配套的实验很多,也有的很新,现有的中学生物实验室要完成相关的实验,困难很大,条件差的学校就更不用说。“生物好学,但学好生物难,拿高分更难。”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实验的相关知识。解决好实验知识的教学,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按照要求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或者播放实验的教学录像给学生观看。虽然学生动手做了实验,或者观看了实验,也仅仅是增加了一点感性认识,并不一定是真正掌握了相关的实验知识。在这里,我想换种思维方式,提供一种思路供大家探讨。我们每个老师都知道一句话,并经常和学生说“题目在书外,知识在书内,要抓住知识本质,以不变应万变”。实验的知识本质又是什么?我们是否也可以抓住知识本质,以不变应万变?
高中生物实验不论是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还是定性试验与定量实验。实际上只要是实验,每个实验都有相应的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实验的核心,是实验的所遵循的知识本质。实际上就是我们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不仅仅包含生物,也包含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假设----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实例。不论是提出问题的观察分析,做出假设的推理和想象,实验验证中所依据的演绎推理,以及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都要以知识为基础,也就是以实验原理为依据。其他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如此。
具体实验中,不论是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步骤的设置,还是实验表现的现象,乃至实验结果,都是由实验原理决定的。违背实验原理的操作,将会出现相应错误现象,得到错误的结果。下面,就谈几点实验原理的应用。
1.选取实验材料
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孟德尔的豌豆,摩尔根的果蝇,恩格尔曼的水绵等等。都是我们熟悉的成功选取实验材料的经典实例。实验材料的选取有一定的原则:首先就是遵循科学性原则,材料能很好地完成该实验;其次是考虑实验效果明显;同时要考虑材料容易获得,适应性强、易于培养;操作的简便性也是重要的标准之一。科学性原则就是核心,是关键,而实验原理就是实验遵循的科学原则。
1.1依据科学性原则选取实验材料
1.1.1提取DNA的实验,可以用鸟类的血液,而不能用哺乳动物血液;制备细胞膜的实验就只能用哺乳动物血液,不能用鸟类的血液。都是动物血液,为什么要区分得那么清楚呢?其原因是鸟类的红细胞是完整的,有DNA,有细胞膜,还有完整的膜系统,可以获得DNA,也可以获得细胞膜,但其中同时包含其他的膜,不能获得纯净的细胞膜;而哺乳动物血液中,其成熟的红细胞是不完整的,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核酸以及其他的细胞器,可以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不能提取出DNA。要提取DNA,为什么要用鸟类血液,用其他动植物细胞不也可以吗?再看看材料选取的其他原则,问题就很清楚了。鸟类作为动物,其血液细胞没有细胞壁,并且细胞彼此分离,便于破碎,操作简单。用血液做材料,效果会怎样呢?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庞大,可以提供足够的DNA,保证实验效果。
1.1.2渗透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类实验材料,还必须是活细胞;而像有丝分裂、物质提取类实验就只要死细胞就可以。
1.2从实验效果明显选取实验材料
1.2.1还原性糖的鉴定等一系列的颜色反应的实验,选取材料就要注意尽量选无色的,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准确。
1.2.2渗透作用实验不仅要活细胞,还要是液泡内带有色素、成熟的活细胞,这样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
1.3另外,依据实验原理,还可以选择一些替代药品和器材,来完成原本没有条件完成的实验。
1.3.1PCR技术中DNA的复制,没有PCR仪,可以用几个控制好温度的水浴替代,同样可以完成实验。只不过是将仪器自动控制温度变成人工手动控制。
1.3.2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没有石油醚,无法配制层析液,除了用93号,也可以用丙酮替代,效果也不错。就是利用相似相溶原理寻找替代品。
2.确定实验步骤
选取好实验材料,只是完成了实验的第一步,对实验材料的正确处理,确立科学、严谨的操作步骤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实验步骤的确立,要以实验原理为依据,实验目的为目标,使实验效果明显为要求进行。设计实验步骤时,不仅要知其原,还要知其所以然。实验中不仅要知道要怎样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不仅要知道整个实验的原理,还要明确每一步的实验依据,这样就可以避免是非混淆,才能少出错和不出错。即使出错了,也能及时纠正。
2.1实验原理决定操作方法
像温度、PH值影响酶活性的实验,很纠结是先加底物进行保温,然后再加酶液,还是倒过来的顺序;调节PH值,是调节底物还是调节酶液?其实这里纠结的是哪种操作对实验影响更大,误差更大。因为不论是底物加到酶液里面,还是酶液加到底物里面,以及不论是调节底物,还是调节酶液,都会因为两种溶液的混合,使溶液总量发生改变,对温度、PH值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之出现偏差,造成实验误差加大。只要使他们混合后尽量不出现偏差,问题就解决了。知道了实验本质,做法就简单了,对温度而言,每组都用两支试管,分别装底物和酶液,同时放入同一水浴中特定保温一定时间,然后混合;PH值也同理,分别调节底物和酶液,调节好后再混合。由于两者混合形成的偏差就不存在了。
2.2实验原理决定了操作顺序
菲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使用,一个检测还原性糖,一个是用来检测鉴定蛋白质;很多学生容易混淆。其原因是:两者既有相同:两者成分都是NaOH和CuSO4,并且NaOH的浓度都是质量浓度为0.1g/ml。又有不同:CuSO4的质量浓度前者为0.05 g/ml,后者为0.01 g/ml, 明显小于前者。还有用量,前者是用量各1ml ,1:1混匀,再加入还原性糖溶液中,最后震荡混匀;后者先将NaOH1ml加入蛋白质溶液中,震荡混匀,再加4滴CuSO4溶液,摇匀。还有,一个50-65°C水浴加热,另一个不要。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是先混合再使用,一个是分开先后使用。在这里,我们从知识本质,也就是实验原理的角度来看,所有的问题都会一目了然。
菲林试剂其本质是新制的Cu(OH)2溶液,需要先通过混合摇匀,使等量的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充分反应,生成Cu(OH)2溶液。至于为什么不直接使用Cu(OH)2,化学知识应该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它是微溶于水,易沉淀,一旦沉淀,这个反应也基本上不可能进行。到为什么要水浴加热,这个实验的本质是将Cu(OH)2中二价的铜离子还原成Cu2O中一价的铜,最终形成砖红色沉淀就是Cu2O。还原性糖的还原性靠什么体现呢?不是我们无机化学中学过的还原性氢,而是有机化学中的一个基团----醛基(-CHO),它虽然有还原性,但还原性较弱,Cu(OH)2的氧化性也较弱,室温情况下还原新制的Cu(OH)2成Cu2O很难,所以,就需要通过加热提高反应的活化能,保证反应正常进行。为什么不直接加热,而用水浴,并且控制在50-65°C。一是这个温度的反应速度很合适;同时水浴比较好控制温度。二是还原性糖是有机溶剂,有机溶剂通常不能直接加热,这是从安全角度考虑。还有一个原因,在后面会提到。检测蛋白质的实验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中类似双缩脲的肽键与CuSO4反应,与Cu结合生成紫色络合物。双缩脲试剂中NaOH功能是调节PH值为碱性,必然要先加,使蛋白质溶液呈碱性。至于加热,高温会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虽然没有破坏发生反应的本质----肽键,从原理上讲,似乎是照样能发生反应;但蛋白质热变性时,当温度高于蛋白质的变性温度,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的那些弱键断裂,分子内部的一些非极性基团暴露到分子表面,因而降低了蛋白质的溶解度,促进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结合而凝结沉淀。鉴定还原性糖为什么要用菲林试剂------新制的Cu(OH)2溶液,而不直接使用Cu(OH)2溶液,其本质是一样的,严重影响实验效果。如果仅从避免学生混淆的角度看,可以将双缩脲试剂中的NaOH溶液换成KOH溶液等同类溶液。
这里的加热与否,也是实验原理决定实验条件的一个实例。
2.3实验原理决定操作步骤
从实验原理的角度看,有些实验,由于材料的原因,我们需要添加一些步骤,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明显。
2.3.1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在进行光合作用之前,先要进行“饥饿处理”,清除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在最后鉴定淀粉之前,要进行脱色处理。也就是脱去叶绿体中的色素,避免绿色对淀粉和碘相遇产生的蓝色产生遮盖,从而保证实验效果明显。
2.3.2观察类实验中,观察对象和背景之间没有色差的,通常都要染色处理,增加色差便于观察。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中,观察线粒体就需要染色,而叶绿体不需要。原因就是线粒体无色,与细胞内的其他成分和结构没有明显的色差,不易区分,难观察;叶绿体有颜色,色差明显,观察效果好。同样,观察DNA/RNA、染色体都要染色。
3.预测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结果
3.1 精选实验材料,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只要严格执行程序,规范操作,实验现象就会依据实验原理依次显现。
3.1.1还原性糖的鉴定中颜色就会由Cu(OH)2溶液的蓝色逐渐变成红褐色,最后变成砖红色,颜色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这是正确操作的结果。原因就是因为溶液中蓝色的Cu(OH)2不断被还原性糖还原,蓝色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而砖红色的Cu2O随着反应进行不断形成,所占逐步上升,两者同时存在,表现出蓝色和砖红色混合色,比例不断改变,最终只有砖红色沉淀。
3.1.2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会出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从下向上层析);蓝绿色带最宽、最明显,橙黄色带最窄、最不明显。四条色素带应该是比较平、直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3.2如果实验操作错误,也可以根据错误现象,利用实验原理,找出可能的错误操作
3.2.1如果有学生没有达到完全砖红色沉淀,而是红褐色,甚至还有学生的能看见轻微的蓝色,那就说明这些学生的实验还没有完成,或者是操作中试剂用量错误。这里是一个简单的化学平衡问题,原因是反应中的Cu(OH)2没有被全部还原。如果有学生出现黑色沉淀,那是加热温度过高,有可能是直接加热,斐林试剂里形成的蓝色Cu(OH)2热稳定性较差,受热(80℃以上)很容易分解生成黑色的CuO沉淀,不能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这也是还原性糖鉴定水浴加热控制在50-65°C的另一个原因。
3.2.2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实验,如果出现蓝色,紫色不明显。可能是CuSO4过多,产生蓝色的Cu(OH)2;或者在碱性溶液中氨或铵盐与铜盐作用生成深蓝色的络离子Cu(NH3)42+妨碍此颜色反应的观察。在实验中CuSO4的小用量和低浓度就是此原因。
3.2.3 质壁分离实验中有学生质壁分离现象很明显,但无法质壁分离复原。从实验原理的角度分析就很容易知道错误出现地方。渗透作用是后细胞的功能,不论是质壁分离,还是质壁分离复原,都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质壁分离不能复原,说明细胞已经死亡,其原因就是细胞失水过多,相应的错误操作有:使用试剂浓度正常,质壁分离时间过长;使用试剂浓度更大。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实验原理的运用实例有很多,从这里可以看出,正确运用实验原理进行实验课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验知识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强化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并且能逐步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能将知识学活、用活,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