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基于语文新课标实施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实践研究”(JK18015)总结报告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语文新课标实施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实践研究”(批准文号安徽省教育厅皖教秘【2018454号,项目编号JK18015)课题(以下简称“文化认同教育课题”)自20187月至20207月,历经两年时间的实验,顺利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取得若干实践与理论成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传承以中华语言文化、儒道思想文化和伦理文化为重点的中华传统文化,对高中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性研究内容:(1)语文新课标对文化认同教育的要求及教学指导性意见。(2)国内外文化认同教育特别是母语教学中文化认同教育的主张与方法;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认同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加强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必要性。二是实践研究内容:(1)高中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及对本国文化认同感的问卷调查分析。(2)从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中各选择确定若干学习任务群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文化认知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探讨学习任务群的有效教学模式与方法,开发相关校本课程(教材)。

 

研究的过程方法和主要活动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87月—201810月):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基础性研究。第二阶段(201810月—20206月):实施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实践研究。第三阶段(20206月—20207月):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实践成果的总结。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法、文献学习法、课堂观察法、合作探究法等。

本课题研究各阶段开展的主要活动如下:

第一阶段(20187月—201810月)为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基础性研究阶段。完成“高中生传统文化认知水平调查与分析”和“高中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两篇。(载《课题实验简报》第1期)

此项调研,课题组自主设计了两份相关问卷,在安徽师大附中和安徽师大附属复兴中学各选择高一高二年级两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下为调查问卷部分样题,详见U盘《课题实验简报》第1期】

高中生传统文化认知水平调查问卷(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復興中學”四个字所用汉字造字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意、会意、象形、形声   B.形声、会意、指事、会意

C. 形声、会意、象形、会意   D.会意、象形、指事、形声

2.根据汉字造字法,下面形义与图义最符合的一个字是( )。

A.牵   B. 牧   C.拉  D.拽

                          

3. 秦始皇灭六国后,“书同文”,统一了全国文字,统一后的字体是(   )

A. 隶书     B. 小篆    C. 楷书       D. 行书

4.汉字源远流长,下列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 ②①③④

5.下列选项中与“亡羊补牢”意思最接近的是: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祝之所伏

C.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6.下面关于“桑梓”、“社稷”、“烽烟”、“桑麻”、“汗青”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战争、农事、史册、家乡、国家    B.国家、战争、农事、史册、家乡

C.家乡、国家、战争、农事、史册    D.史册、家乡、国家、战争、农事

7.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8.阅读下列楹联,依序选出最适合填入□内的选项是(   )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与莲同□,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A达/卷中/疏/洁     B道/卷中/疏/逸

C达/篇外/寒/洁     D道/篇外/寒/逸

9.“名不正则言不顺”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 (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名家

10.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

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高中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问卷(部分)

年级:     科别:文科(   )理科(  

请在上面相应括号内打√,问题均为单选,请完整答卷,谢谢支持。

1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你对汉字的认识和看法是

A是优美智慧的文字,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B只是世界上的一种文字工具,没有特别之处

C是比较繁难的一种文字,学起来比较麻烦

2.你对国家要增加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是

A.有必要,十分支持   B.有必要,但不支持    C.没有必要,反对

3.相较于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你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看法和感受是

A.更经典,更吸引自己  B.较难懂,对自己的吸引力不强  C.与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魅力差不多

4.你对老子宣扬的“无为”主张的看法是

A .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充满智慧

B .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逃避现实

C .谈不上积极还是消极,有一定道理

5.你对儒家所提倡的修身立德,追求崇高人格的主张的看法是

A.理解并赞同,会努力学习   B.理性上赞同,但自己不想学    C.不赞同,也不愿学习

6.你对宋代理学家提出的“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主张的看法是

A.非常赞同,有利于维护伦理关系  B.部分支持,辩证看待  C.反对,封建糟粕,应该抛弃

7.古人重视长幼尊卑,且在人际交往中极为注重礼仪,对此你的看法是

A. 很有必要,值得学习  B.有一定的合理性,值得借鉴   C.封建色彩重,不适用于当代

8.你对孔融让梨的看法是

A. 体现谦让美德,值得学习  B.不反对,不一定学习   C.虚伪,没有必要学习

9.古人极为重视孝道,父母去世,官员要放下工作回家守孝两到三年,对此你怎么看

A.理解并支持,在古代很有必要  B.理解动机,但不支持做法  C.纯粹形式主义,过于苛刻

10.我国目前在纪年方面仍然保留了农历,对此你的看法是

A. 很有必要   B.无所谓    C.没有继续使用的必要

 

第二阶段(201810月—20206月)为实施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从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中各选择确定若干学习任务群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文化认知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探讨有效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开发了校本课程(教材)《儒道文化经典与核心素养》,在安徽师大附属复兴中学和安徽师大附中分别进行了两轮教学实验。

201810月—20198月为实践性研究第一阶段,在此阶段,开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当代文化参与”两个学习任务群教学实验工作。唐俊在CN刊号发表论文《基于语文新课标的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初探》一篇。20196月,本课题核心实验研究项目、校本教材《儒道文化经典与核心素养》作为特色校本课程获芜湖市教育局批准立项。

20199月—20206月为实践性研究第二阶段,在此阶段,开展了“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和跨文化专题研讨”四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验工作。唐俊、孙立舟、刘纪春承担并完成校本教材《儒道文化经典与核心素养》编写工作,相关校本课程实验工作由唐俊、刘纪春等同步进行。在此阶段,编印了《课题实验简报》第23期(详见U盘)。

【下为开展实践性研究活动的部分图文报道】

2019年9月11日上午,安徽师大附中语文组全体同仁齐聚学校育英楼四楼录播教室,就推进“儒道文化经典与核心素养”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开展实验研究。

安徽省特级教师唐俊为与会老师和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组成员执教了一节校本课程实验研究课《<论语>与核心素养》。该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为载体,以整本书的阅读为契机,引导学生阅读《论语》,认识孔子。

 

2019—2020学年,文化认同教育课题组结合课题研究,继续开展校本课程实验活动,推进课题研究工作。

 

【唐俊老师主持《老子》专题研习活动】

唐俊老师在附属复兴中学高一(10)班和高二(8)班,分别开设《儒道文化经典与核心素养》之“《老子》专题研习”和《中华语言文化与语文学习》专题研讨实验课。安徽师大附中刘纪春老师在附中高一年级开展了《论语》专题研习第二轮教学实验活动。唐俊、刘纪春和附属复兴中学孙立舟老师还基本完成校本教材《儒道文化经典与核心素养》的编写工作。

 

【刘纪春老师的《论语》专题研习课】       

 

【课题组老师指导学生开展跨文化专题等研讨活动】

第三阶段(20206月—20207月)为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实践成果的总结阶段。此阶段在对实践成果进行汇总的基础上,编印了《课题实验简报》第4期,撰写了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并按照安徽省教科院课题管理部门要求整理上报课题研究各项材料。

 

研究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一、完成“高中生传统文化认知水平调查与分析”和“高中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两篇。基本结论是:新时代高中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但传统文化整体认知水平不容乐观。鉴于高中阶段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详见U盘《课题实验简报》第1期)

“高中生传统文化认知水平调查与分析”报告对城乡高中生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1.新时代高中生传统文化整体认知水平不容乐观。55题,准确率在90%以上的仅11题,说明无论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还普遍低下,这有待以后的进一步的提高。

2.新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学校高中生传统文化的认知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正视。如城市学生整体上要优于农村学生,省示范重点高中学生要优于普通高中的学生。

3.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准确率最高的98.75%,最低的接近于0,其它的百分之六七十,百分之二三十不等。且城市学生语文素养相对优于农村学生,故其答题准确率较好,但他们受城市非主流前卫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民俗民风一类内容的认识要弱于农村学生。所以,加大城市高中生民俗民风的教育宣传刻不容缓。

4.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当下高中生传统文化的认知知识面狭窄,尤其是传统文化识记型阅读积累熟练程度不够,知识面不够宽广,经典阅读欠缺。

“高中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对高中生文化认同现状得出如下六条结论:

1.高中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对复兴传统文化并使之走向世界的支持率也较高。

2.大部分高中生有较强的辨别能力,能辩证看待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及缺陷。但同时,明显存在对部分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不足,认同感不高的问题。

3.文科生与理科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从整体上看,文科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高于理科生。

4.部分学生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仅仅是价值认可,而非情感上的认同,也不一定会践行。

5.高中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存在诸多问题与障碍,导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了解不足,认识不深入等问题。

6.高中生对传承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形式和手段有一定的要求,他们更倾向于有创意、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的传承方式。

两篇调研报告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了解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明确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化认同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针对性。

二、本课题研究完成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化认同教育的校本课程《儒道文化经典与核心素养》的教材编写、课程开发和教学实验任务,基本完成校本教材《中华语言文化与语文学习》的初稿编写和部分实验任务。两部校本教材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最新课程理念,使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工作有了抓手,落到实处。

《儒道文化经典与核心素养》于20196月获芜湖市特色校本课程立项。该校本课程特色是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确定《论语》《老子》的研习专题,帮助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加强文化认同教育,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附】《儒道文化经典与核心素养》目录

《论语》部分

第一章 导言

、孔子与《论语》、《论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

三、怎样研习《论语》

第二章 《论语》与核心素养

一、孔子的学习主张  二、孔子的生涯规划  孔子的人文素养  

四、孔子的审美情趣  五、孔子的思维品质  六、孔子的生命意识

七、孔子的家国情怀  八、孔子的伦理思想  九、孔子的处世智慧

《老子》部分

第一章 导言

一、中国文化中的老子元素 二、走向世界的中国老子

三、从核心素养视角看老子思想的特点

第二章 《老子》与核心素养

一、老子思想中的人文情怀  二、老子思想中的理性思维

三、老子思想中的批判精神  四、老子思想中的善学论述

五、老子思想中的生命关怀  六、老子思想中的家国认同

《中华语言文化与语文学习》的编写宗旨和原则为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语言文化,落实语文新课标提出的“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的课程目标。2、注意新颖性、独特性、趣味性、实用性、文化性。3、不面面俱到,不人云亦云;角度求小,体例求特。4、各单元均设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附】《中华语言文化与语文学习》目录

第一章  汉字文化

第一节  汉字文化概述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二、汉字文化管窥

第二节  汉字表意解码  一、汉字造字法形声字例说

第三节  汉字简化评述  一、汉字简化的历程、汉字简化的功过

第四节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一、汉字知识与文言词义的推断二、繁体字辨识与繁简转化辨误

第二章  韵语文化

第一节  韵语文化概述  一、韵语与韵文二、韵语与文化传播

第二节  韵语名作选讲  一、《急就章》二、《千字文》三、《声律启蒙》

第三节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韵语在阅读中的应用二、韵语在写作中的应用

第三章  熟语文化

第一节  熟语文化概述  一、熟语的特点与分类二、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

第二节  中华熟语管窥  一、成语是语言的活化石二、谚语与人生智慧三、惯用语与国民性四、歇后语与中式幽默

第三节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高考成语运用能力考查特点与备考二、汉语熟语在作文中的运用

第四章 楹联文化

第一节 楹联文化概述  一、楹联的特征二、楹联的类别三、楹联与中华传统文化

第二节 楹联的写作与欣赏  一、楹联的写作二、楹联的欣赏

第三节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一、高考楹联题考查特点与备考二、楹联与古诗词学习

 

 

三、本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有以下三项:(一)对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内容庞杂、重点不明、方法不当等问题提出纠偏主张并且给出问题解决方案。(二)按照语文新课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的要求,总结出在学习任务群中实施文化认同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和基本教学策略;(三)明确了专题研讨类学习任务群实施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任务指向、专题设置、建构逻辑以及教学实施形式。这些成果,既对语文教师在观念层面提高语文课程理念的认识具有指导意义,又对语文教师在操作层面实施语文课程中的文化认同教育具有借鉴价值。下面对上述三项成果,分别作简要阐述。

(一)对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内容庞杂、重点不明、方法不当等问题提出纠偏主张并且给出问题解决方案。

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语文新课标有许多亮点,本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过多次学习研讨,形成共识,认为这些亮点可以概括为“一个一、二个二、三个三”。“一个一”即一项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二个二”即(1)两个基本属性(工具性、人文性)(2)两类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三个三”即(1)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三类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3)三大实践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所有的语文课程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均以“学习任务群”形式实施。

语文新课标突出“文化”,提出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学生,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时还存在着内容庞杂、重点不明、方法不当等问题。

文化是一个涵盖极其广泛的概念。从大的类别来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如果不加以选择,则会使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认同教育内容非常庞杂——例如有一篇谈论“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文章,在“内容”部分就罗列了精神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等——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是无法也无必要去“全面实施”的,如果真去实施,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文化认同教育效果的。

经过调研和实践,从语文学科教学最高目标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我们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任务范围是中华语言文化、儒道思想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须摒弃其封建礼教糟粕),并围绕这三种文化,建构相关的学习任务群,探求教学之道。这就是我们的纠偏主张。

中华语言文化的核心是汉字文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独特的意音系统文字,每一个汉字几乎都是一个蕴含文化的符号。基于汉字形成的汉民族语言文化,例如韵语、楹联、熟语等,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没有理由不引导学生去认识、去体验,从而热爱她。

儒道思想是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还存在着被历代统治者篡改、利用以强化专制统治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之。为此,我们选择《论语》和《老子》作为传承“思想文化”的主要读本。

正确的伦理观念,基本的伦理修养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中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属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要求)就离不开伦理教育。伦理思想本属于思想文化,考虑到中学生对传统伦理思想过于缺乏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又缺少正确的伦理观念引导,以致经常发生欠缺伦理修养现象,所以单列为一个方面。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实施文化认同教育,一定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合乎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内容选择的依据,以“有益、有用、有效”为追求的目标。

至于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内容庞杂、重点不明、方法不当等问题,根据语文新课标关于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的要求,本课题组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取得了下文(二)(三)两项成果,这两项成果,就是我们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

(二)总结出在学习任务群中实施文化认同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和基本教学策略。(详见唐俊《基于语文新课标的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初探》文,载《课题实验简报》第2期,《学语文》2019年第3期)

所谓教学模式,一般认为就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教学模式需要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意味着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在学习任务群中教学中实施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我们认为存在着“传承、认知→理解、体验→认同、践行”这一基本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实施教学之前,又存在着学习任务群的任务选择和任务设计工作,需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四条教学策略,从而确保文化认同教育的有效实施:

1、传承核心理念、培养关键能力的任务选择策略

我们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培养学生语文关键能力”为学习任务群选择的依据,在语文新课标设定的三类课程中各选择12个学习任务群对学生进行文化认知教学,探讨有效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明确了“传承、认知→理解、体验→认同、践行”的文化认同教育基本路径

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三个学习任务群进行中华“语言文化、思想文化、伦理文化”的传承、认知;主要通过“当代文化参与”、“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跨文化专题研讨”三个学习任务群开展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活动;最终达到认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语文学科根本属性,着眼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培养。如在“语言文化”传承方面,我们设置了“汉字文化、韵语文化、楹联文化、熟语文化”四大板块,不追求知识传授的全面,而追求理解运用能力的强化。

2、整合课程内容、重组研习专题的任务设计策略

这里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中的“《论语》研习”教学设计为例说明。虽然过去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有《先秦诸子选读》等教材,但是其单元内容与组合不尽如人意,也不完全切合当前国家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

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研习《论语》?我们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将《论语》中与此相关的内容加以筛选分类,重新组合为下列九个主题单元:一、孔子的学习主张;二、孔子的生涯规划;三、孔子的思维品质;四、孔子的人文素养;五、孔子的生命意识;六、孔子的审美情趣;七、孔子的家国情怀;八、孔子的伦理思想;九、孔子的处世智慧。

这些研习主题就是对学习任务群的任务设计的具体落实,由于所设计的任务贴近高中生学习实际与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因此比较容易调动学生阅读研习的积极性。

3、任务因材驱动、分工合作研习的教学实施策略

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采取任务驱动式策略比较适宜,如果能够基于学情,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按照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划分各任务小组,小组内再根据每个成员兴趣特长不同分配具体任务,那么对顺利完成任务群的学习及促进所有学生共同成长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依据这一教学策略思路,重组学习单元以后,在教师指导学生研习阶段,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按照自愿为主合理调配的办法把学生划分为九个研习小组各自承担《论语》一个单元的相关任务。其次,在任务明确之后,将任务按流程划分为自主阅读梳理、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表达交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小组内再根据每个成员兴趣特长的不同,分配或自选具体任务。所谓任务因材驱动,研习因人分工就是指上面这两种安排,目的是尽可能地促进所有学生得到发展。

4、尊重主体差异、激励全体发展的学业评价策略

教学中的反馈评价是完整的教学全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以往只有单一的纯客观评分标准,在水平性测试中这样做是必要的,但是对能力形成性评价来说,又有简单化“一刀切”的不足,没有发挥评价手段对学生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我们设计并采用了旨在尊重主体差异,激励全体发展的“学习任务群量化积分法”,将任务群中自主阅读梳理、小组合作探究以及班级表达交流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都赋予一定的量化分值;为了鼓励学生各展所长去得分,还设置了奖励分,如课外习作发表或获奖可折算为分数等;同时在评分时尊重主体差异,适当采取对中下等学生打分从宽,对中上等学生打分从严的评分办法。

目前,“语文新课标”对各类课程的学习任务群都赋予了不同的学分,采用“学习任务群量化积分法”避免了教师主观随意给学分的问题,也避免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仅仅因次数有限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不佳就得不到理想学分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体会到凭劳动和本事得分的成就感和发展的乐趣。

(三)明确了专题研讨类学习任务群实施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任务指向、专题设置、建构逻辑以及教学实施形式。(详见唐俊《简论专题研讨类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化认同教育》文,载U盘《课题实验简报》第4期)

在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任务范围是中华语言文化、儒道思想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须摒弃其封建礼教糟粕)后,围绕这三种文化,在实施“专题研讨类”学习任务群教学时,教师还需要确定学习任务群的具体任务指向、自主选择内容、合理建构学习任务群。这里以“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实施为例加以说明。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中,我们确定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我”观为任务指向,根据此任务指向,确定任务群的构建逻辑,选择和整合任务群的教学内容。

所谓“三我”指自我、人我和天我。它又包括三大关系:“自我”主要是自己的身心关系,“人我”主要是人际的伦理关系,“天我”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三大关系构成从个体生命到社会再到宇宙万物的不同层次,体现了任务群构建在要素、梯度、程序等方面的内在逻辑性。

据此,我们在《儒道文化经典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论语》和《老子》研习”)教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研讨专题是:1、古代学习与修身观研讨(以儒家孔子荀子为主),2、古代伦理观研讨(以儒家五伦特别是孝道思想为核心),3、古代天人观研讨(即天人之学)。教学实施的基本形式是:1、文本导读。2、小组合作,确定专题,自主探究。3、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以上研讨构成个人学习与修身关系、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次的系列,通过研讨,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才兼备、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的理解,认识到“自我”的身心和谐、“人我”的人际和谐、“天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和终极追求,最终达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目标。

四、本课题研究取得上述实践与理论成果的物化形式包括在CN刊号发表课题研究论文5篇,出版相关专著一部;作为承担课题实验的学校之一的安徽师大附属复兴中学获安徽省中小学第二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组织奖。

论文主要有唐俊的《基于语文新课标的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初探》(《学语文》2019年第3期)【刊号ISSN10038142CN341036/H】、陈绍平的《高考对联试题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法举隅》(《学语文》2020年第2期)【刊号ISSN10038142CN341036/H】、石礼义的《文言文教学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学语文》20202月第6期)【刊号ISSN1000419XCN421021/ G4】。

专著为石礼义的《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20192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20202月再版。

20198月,作为承担课题实验的学校之一的安徽师大附属复兴中学获安徽省中小学第二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组织奖。安徽省第二届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由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三家机构于2019年上半年主办,也是全省第三届校园读书活动的组成部分,共有几十万中小学生参加。附属复兴中学高度重视此项赛事,及时布置语文组和校省级课题“基于语文新课标实施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组织高一高二学生参赛。语文组组长、课题组负责人之一陈绍平老师积极落实,在课题组老师共同努力下获得比较好的成绩。据安徽省教育厅(皖教语函201927号)文件通报,除学校获得组织奖外,陈绍平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洪阳、廖楚等同学荣获中学组三等奖。对于曾是农村薄弱学校的复兴中学来说,此成绩来之不易,也反映了本课题实验对提高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附】部分相关成果图片

 

 

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及社会效益

 

1、课题研究核心成果之一的《儒道文化经典与核心素养》获芜湖市特色校本课程立项。

课题研究核心成果之一的《儒道文化经典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于20196月获芜湖市特色校本课程立项并得到芜湖市教科所领导、专家一致好评,认为具有进一步实验和推广价值,决定在完成相关教学实验后资助出版该教材,作为芜湖市特色校本课程之一在全市推广。【附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

2、课题研究相关成果之一的石礼义专著《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产生较好社会效益。

课题组成员石礼义老师20192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系安徽师大附属复兴中学历史上首部教师个人专著。该书以最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文言文文本细读和课堂教学中着眼语文核心素养,实施文化认同教育。出版后受到全国近三十个省市自治区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2020年再版,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附相关证明材料图片两张】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1、本课题尚待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是对适合当代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培养目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华语言文化、儒道思想文化和伦理文化)的范围、内涵与程度等问题尚需在理论上进一步明晰,对高中生文化认同的内化过程、途径等尚需在理论上加强总结。

2、本课题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是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还需要提高,最新课程理念还需要及时学习、领会与运用;二是限于主客观条件,本课题虽然在城乡不同层次学校都进行了实验,也对促进乡镇中学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作用,但是实验面欠广,效果检测(如前测后测与对比检测等)也有待加强。

 

“基于语文新课标实施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唐俊  执笔)

20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