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 俊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及其说明出台以后,众多一线语文教师乃至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是全国高考语文卷(以下简称全国卷)选考必考与题型题量的变化。
这种关注虽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对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教师的平时语文教学还是考前应试训练,无论是平时语文测试还是高考语文试卷命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传承的时候做到优化,如何在语文能力测试中更加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鉴于全国卷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无与伦比的巨大的“指挥棒”作用,本文仅从语文测试角度,并主要以全国卷、台湾国文卷(以下简称台湾卷)中与传统文化关系相对紧密的成语及古代文化常识题为例,对全国卷的命制略陈几点建议或者说是希望。
一、进一步拓宽命题思路
在拓宽命题思路方面,全国卷目前既存在着文本选择窄化的问题,也存在着考查角度固化的问题。
关于文本选择窄化问题,可以文言文阅读文本选择为例。多年来以史传为主,选择史传无可厚非,但是史传的文本又基本采自所谓“正史”的二十四史,传主基本上是帝王将相。试问,创造璀璨中华文化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不值得学生了解和学习吗?
关于考查角度固化问题,这里以成语题为例说明。对成语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全国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算是比较多角度的,大体上是识记(字音、字形)、运用这几个角度。进入21世纪,基本上只有(正确)运用一个角度了;且题型几十年一贯制——单项选择题。这就是考查角度固化。
反观台湾卷(限于篇幅,仅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序号是原试卷的题号),成语考查虽然基本上也是选择题,但考查角度却是多变的。
第一种是识记层级的字音字形考查。
【2010台湾卷】1. 下列各组「」内的字,读音相同的选项是:
甲、因「噎」废食/ 抒发胸「臆」 乙、「踔」厉风发/ 精雕细「琢」
丙、「惴」惴不安/ 意兴「遄」飞 丁、太阳「炽」热/ 旗「帜」鲜明
戊、桎「梏」心灵/ 「痼」疾难愈 己、不「屑」一顾/ 剥「削」劳工
A.甲己 B.乙戊 C.甲丁戊 D.乙丙己
【2005台湾卷】18. 下列文句, 完全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A.金庸的武侠小说,人物鲜活,情节玄疑紧张,让读者爱不释手。
B.暴雨过后,家园顿成泽国,举目所见,一片狼藉,令人怵目惊心。
C.恬不知耻的政客,在舆论沸腾的批评下,依然装模作样,我行我素。
D.老李见大伙儿使出浑身解数展现最佳歌喉,便也不甘势弱上台飙歌。
E.王小姐习惯以娇揉造作、忸怩作态的方式待人,让人摸不透她的真面目。
第二种是理解层级的考查。
【2004台湾卷】1.下列各组成语,意义最相近的是:
A.瓜田李下/近水楼台 B.鼓盆而歌/弹铗而歌
C.桑榆晚景/日薄西山 D.李代桃僵/桃李不言
【2008台湾卷】2、大禹为拯救生民于水患,栉风沐雨,无暇安席。句中栉风沐雨一词,字面上虽无发字,却与头发密切相关。下列各句,叙述重点不在头发的选项是:
A.童山濯濯 B.朝如青丝暮成雪 C.首如飞蓬 D.俯首甘为孺子牛
【2009台湾卷】3.下列「 」中文字,前后意义不同的选项是:
A.「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方夷简在下僚,诸父蒙正以宰相才期之。及其为相,「深谋远虑」,有古大臣之度焉
B.我和你去分付东海龙王,着他「兴风作浪」,漂没了韩氏的房屋田产,使窦氏母子婆媳拍手成空/佳州有冷、源二河,河内有一犍蛟,「兴风作浪」,损害人民
C.谁谓宋远,企予望之。「室迩人遐」,我劳如何/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通遇无所将,何悟今夕升斯堂。有艳淑女在此方,「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
D.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它们究竟是如何崩坍的?历史书提供过一些猜测性的答案,多数也是「大而化之」、语焉不详
第三种是运用层级的考查。
【2010台湾卷】3. 阅读下文,推断□内最适合填入的词语依序是:
地坛的古园彷彿就是为了等我,而□ □ □ □ 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脚。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 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 又散落了□ □ □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A.历尽沧桑/ 粉饰/ 纸醉金迷 B. 披星戴月/ 粉饰/ 玉砌雕栏
C.历尽沧桑/ 淡褪/ 玉砌雕栏 D. 披星戴月/ 淡褪/ 纸醉金迷
笔者认为,对成语进行理解层级的考查是台湾卷的突出亮点。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语),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古代语言“活的化石”,几千年来既存在着结构定型、含义稳定的特点,也存在着意义与感情色彩等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前举2009台湾卷第3题例),因此增加理解层级的考查是非常必要的。
二、调整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全国卷在文言文阅读中新设了“古代文化常识”考点,这是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对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的必要之举。实际上,“古代文化常识”考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高考卷中的常客。由于主要考查对古代科举、官职、天文、地理等知识的识记,且从来没有明确过识记的范围,存在着增加学生负担问题,因此后来取消。但是梳理一下近几年文言文阅读中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具体考题,我们感觉问题依然如故。例如下面两题。
【2015新课标卷Ⅰ】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016新课标卷Ⅰ】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我们认为,高考语文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的试题在命制时其文化传承的价值取向应当调整。调整的方向就是遵循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关“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的具体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显然,目前的试题与“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几乎没有联系。
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台湾卷值得借鉴。如下面这两题,一题涉及对“儒、道、释”三教的了解,一题体现了对传统伦理道德中“孝道”有价值部分的弘扬意识。
【2006台湾卷】8.传统建筑常悬挂楹联,以凸显建筑物主题,增添人文情趣。下列各选项中的楹联,何者与建筑物主题配置不当?
A.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用于书院
B.真实不虚,大慈悲,度一切苦厄;意识无界,空色相,现五蕴光明――用于观音祠
C.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季汉;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用于诸葛亮祠
D.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用于道观
【2007台湾卷】20.古人论孝道的言论很多,如敬养父母、先意承志等。除了事亲之外,宝爱自身也是尽孝之道,下列文字,符合宝爱自身之孝的选项是:
A.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B.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C.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D.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E.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纪孝行章》)
过去我们对传统伦理道德一概加以“封建道德”的罪名予以批判和否定,由此造成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伦理道德几乎一无所知,更造成许多社会问题,比如青少年中存在的不懂礼让、动辄轻生等等。现在是到了纠偏的时候了。高考语文试卷对此应该有所作为。
三、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要求。我们认为语文试卷特别是高考语文试卷如果能够更加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就一定会促进语文教学的改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与实践的过程。它必须建立在广泛的阅读、必要的诵记、独立的思考、积极的表达与交流的基础上。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与应试训练中,充斥的是各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有人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因此高考语文试卷的命制也应着眼于此,才能更加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试举几道台湾卷试题,看看他们在此方面的努力。
下面这题与只考对作家作品以及朝代之类的识记题,其引导广泛阅读的导向是鲜明的。
【2005台湾卷】13.民间故事、古典小說往往歌颂浪漫的爱情故事。下列有关人物、情节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薛丁山征西》叙述大唐公主樊梨花才貌双全,以拋绣球的方式招薛丁山将軍为驸马。
B.《梁祝故事》叙述梁山伯、祝英台由同窗结为夫妻,却因家长反对而被迫离异,双双殉情化蝶。
C.《白蛇传》叙述蛇精白素贞化为美女,下嫁許仙,后与法海和尚斗法,水漫金山寺, 遂遭囚禁于雷峰塔下。
D.《红楼梦》叙述贾宝玉与表妹林黛玉真心相爱,却因王熙凤、薛宝钗两人联手施计,挑拨离间,致使宝、黛情海生变,黛玉终忧愤成疾,香消玉殒,宝玉则看破紅尘,修道成仙。
下面这题,将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与国画的品味结合起来,别具一格。其重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导向也是鲜明的。
【2007台湾卷】11.1959 年,潘天寿画了一幅《诚斋诗意》(如附图)[图略——引者]。诚斋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别号,下列杨万里所作七绝符合画境的选项是:
A.《诚斋》:浯溪见了紫岩回,独笑春风尽放怀。谩向世人谈昨梦,便来唤我作诚斋
B.《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晓坐荷桥》:四叶青苹点绿池,千重翠盖护红衣。蜻蜓空里元无见,只见波间仰面飞
D.《秋凉晚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下面这题,打破古今诗文在考查时人为设置的藩篱,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2014台湾卷】4. 阅读下文,选出最接近其意旨的选项: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余光中《青青边愁》)
A.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C.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D.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综上所述,我们希望今后的全国卷能够进一步拓宽命题思路,调整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取向,从而更加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好地发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指挥棒”作用。
(本文系作者在安徽沿江九市2017高考语文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