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信息

安徽省教育科学课题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课题论证书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说明:

1. 活页论证供匿名评审使用。课题名称要与《申请书》一致。A4纸双面印,单独装订。

2.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姓名、单位名称等信息,统一用×××、××××××代表。活页中不能填写成果作者、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名称等信息。活页文字表述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个人相关信息或背景资料。否则,取消参评资格,不进入评审程序。

3. 与本课题无关的成果等不能作为前期成果填写。

  安徽省教育科学课题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课题论证书.doc

课题名称  基于语文新课标实施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本课题独到理论或实践意义等。

2.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总体框架、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研究对象等。

3.思路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方法、研究计划、总体框架及其可行性等。

4.创新之处:在理论或实践、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预计有哪些突破。

5.预期成果:成果形式、成果应用及预期社会效益等。

6.研究基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一、选题依据

(一)国内外有关文化认同教育研究的综述

1.西方国家文化认同理论及母语课程中文化认同教育概述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教育。美国虽然是个移民国家,倡导多元文化,但是也很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实际上,文化认同理论最早就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松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理论,它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国内遭到了一系列的批判。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斯莱辛格在1991年出版了《美国的分裂: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思考》一书。他指出,多元文化并不等同于各个族群刻意强调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而放弃对美国文化的认同,这样做只会导致美国社会的文化分裂。

进入21世纪,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911事件”发生十三年后出版《我们是谁?》(另译《谁是美国人》),该书第一部分提出了美国国家/国民的问题,并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了特性/身份的界定及其来源。第二部分分析了美国特性的主要内容。亨廷顿认为,美国特性主要有两种来源:1、美国信念,即个人权利、政府统治需要被统治者的同意等基本原则;2、文化认同,主要是指语言文化的认同(是对英语的认同,保持美国社会主流语言是英语)、宗教以及自由的观念等。亨廷顿同时认为,就美国特性的形成而言,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远超美国信念。该书其他部分还讨论了美国特性面临的挑战及什么是美国的核心文化等。

由上可知,西方国家对文化认同的重要性的认识是非常充分的。另外,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其母语课程都非常重视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日本把国语教育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看作是国家现代化的教育基础,其“古典”科明确要求“阅读经典作品,思考有关日本文化的特质和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法国在法语教育的总目标中,初中和高中都确立了文化教育的目标,法语教学尤其注重本国经典著作学习和考查(如法国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作文试题每年均涉及文化经典)。英国的课程制定者和教师则把宣扬民族精神、文化习性等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2000年出台的国家课程提出了四项发展目标,即精神、道德、社会、文化。

2.港澳台地区母语课程中的文化认同教育概述

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母语教学在总体上是注重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教育的。如香港语文教材每册均编有与课文学习的古代文化常识,专为六七年级开设“中国语文与文化科”课程,仅从课程名称即可知对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澳门语文教学在言语学习态度方面,提出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尊崇的要求。

台湾语文教材分为《国语》《国文》。其《国文》课本共计六册,选文83篇,其中文言文53篇,体现儒家思想精华的达40余篇,其比例比大陆高中语文教材高。除了重视经典,还重视书法教育,提出明确的“分段能力”标准。在《国语》《国文》教材之外,还编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内容全部选自四书。 

3.国内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认同教育现状

语文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2003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更加突出了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发展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从文化传承角度观照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比较重视“革命文化”教育,而传统文化被过度否定,传统文化教育大为削弱。1978年至2003年(旧版《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前),伴随对外开放,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对青少年冲击很大,传统文化教育虽然有所加强,但是受日渐增强的应试教育(包括“重理轻文”倾向)影响,力度明显不足。2003年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得到体现,但是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贯彻与研究,仍然不足。

检索相关论著与论文,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公民文化自信角度研究文化认同者较多,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文化信仰角度研究文化自信教育者较多,从中外文化交流和增进与少数民族交流、融合角度研究文化认同教育者较多。代表性论文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野下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徐瑶,大理学院硕士论文,2013)、《高等学校要把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放在重要地位》(《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专家论坛论文集,2012)、《国际学校中文教学中针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教育实践探讨》(陈惠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培训》2009年第4期)、《新疆多元文化认同教育与民族关系研究》(张梅,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思考》(郭守伟,河南科技大学,2017)等。

近年来,从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角度研究针对中学生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教育的论文有所增加,但是鉴于语文新课标2018年初刚颁布的现实情况,从三类课程(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中选择或构建“学习任务群”角度并在语文教学实践层面研究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目前几乎还是空白。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本课题选题具有独特性,实验学校选择具有代表性。

如前所述,鉴于语文新课标2018年初刚颁布的现实情况,从三类课程(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中选择或构建“学习任务群”角度并在语文教学实践层面研究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目前几乎还是空白,故本课题选题具有独特性。另外,本课题拟在城市、农村选择不同层次高中(省级示范高中、农村薄弱学校高中)各一所进行实验研究,故实验学校选择具有代表性。

2.本课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参考价值。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中生与小学和初中生相比,已经具有一定的价值认知与逻辑思维能力;与大学生和成年人相比,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或定型。因此,对高中生实施文化认同教育,从而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三观,效果比在成年时期再进行教育要明显。同时,高中生受认知水平制约和应试教育影响,对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辨别能力不足,对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够。故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研究成果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 语文新课标:指国家教育部制定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本课题使用的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学习任务群、语文核心素养等主要概念均采用自该文本。

2.认同:在社会情景中,个体对其他个体或群体的意向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团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认同是一种心理体认上的肯定性、情感上的趋同性,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排斥、距离和隔阂,是共识达成的前提。认同可视为共有的信仰和情感,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体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

3.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标识特征的感同身受、情感体验、心理归属,是基本价值观的肯定性体认,是凝聚和延续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基础。这种情感认同、价值体认,是价值观的内部核心构造,是一种内在的思想凝聚力和发展驱动力。

3.文化认同教育:文化认同教育是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本民族文化认知教学基础上使受教育者对之产生心理体认上的肯定性、情感上的趋同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修养,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的过程。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 在语文新课标设定的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中各选择确定1—2个学习任务群对学生进行文化认知教学,探讨有效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开发校本课程。

2.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本民族文化认知教学,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修养,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三)本课题的总体框架

第一部分,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基础性研究。(2018年3月—2018年8月)

第二部分,实施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实践研究。(2018年8月—2020年6月)

第三部分,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实践与成果的总结(2020年6月—2020年8月)

(四)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基础性研究内容:1. 语文新课标对文化认同教育的要求及教学指导性意见。2. 国内外文化认同教育特别是母语教学中文化认同教育的主张与方法。

实践研究内容:1. 高中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及对本国文化认同感的问卷调查分析。2. 从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中各选择确定1—2个学习任务群对学生进行文化认知教学与文化认同教育,探讨有效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实践与成果的总结:1.文化认同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与方法。2.文化认同教育的校本课程(教材)。

(五)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学习任务群构建;文化认知教学与文化认同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与方法。

2. 难点:文化认同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文化认同及文化认同教育的相关概念、传统文化认知教学的主要内容、文化认同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三、思路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同时进行,相互促进;按实际教学进度,分阶段开展研究活动;调查—学习—研究—实践—研究,循环推进。

(二)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法、文献学习法、课堂观察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本课题研究计划

结合本课题的总体框架,制定研究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基础性研究准备阶段(2018年3月—2018年8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语文新课标,明确有关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教育的要求,做好课题研究思想认识上的准备。

2.搜集国内外文化认同教育特别是中学阶段母语教学与文化认同教育的资料,做好课题研究借鉴工作。

3.研讨课题研究的内容,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完成课题申报各项准备工作,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实践性研究实施阶段(2018年8月—2020年6月)

1. 调研阶段:高中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及对本国文化认同感的问卷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并细化研究内容。

2.实施阶段:从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中各选择确定12个学习任务群对学生进行文化认知教学与文化认同教育,探讨有效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第三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2020年6月—2020年8月)

1.实践与成果的总结。

2.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四、创新之处

本课题创新之处首先体现在选题的独特性。从语文新课标划分的三类课程(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中选择或构建“学习任务群”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实践研究应属首创。其次是研究角度的新颖性。从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角度培养高中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切入的角度是新颖的。第三是实验学校选择的代表性。本课题在城市、农村选择不同层次高中(省级示范高中、农村薄弱学校高中)各一所进行同步实验研究,这在以往的基础教育课题研究中是不多见的。

五、预期成果

本课题预计突破性成果主要有:文化认同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与方法,校本课程(教材)《文化认同读本》(暂名)。

六、研究基础 

1、人员情况

本课题组人员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搭配,以特级教师领衔,以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教师为主。所有成员爱岗敬业,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教研热情高,各有专长。都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能熟练查找网络资源。课题负责人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积累丰厚。本课题组人员之间关系和谐,长于沟通,分工明确,善于协作。

课题负责人XX,系XXXX学校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十余年来,主持完成了两项安徽省级课题,参与完成了一项国家级课题。出版语文教学专著三部,汉字文化著作一部。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负责课题申报报告起草和研究方案设计、课题研究的分工与指导,组织和主持本课题组重要研讨活动,教学的实践、观察与指导,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结题报告的统筹与合成等。

课题负责人XXX,系XXXX学校高级教师。长期坚持在条件艰苦的农村教育园地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现为校语文教研组长,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有多篇教研论文发表或获奖。在本课题研究中,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践、观察与指导,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等。

课题组主要成员XXX系XXXX中学一级教师,XX县学科带头人,主要协助XXX老师组织该校课题组其他成员承担课题研究相关工作。

课题组主要成员XX系XXXX学校一级教师,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主要协助XX老师组织该校课题组其他成员承担课题研究相关工作。

2、研究基础

本课题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开展本选题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课题负责人XX,2003年11月—2005年12月,主持省级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实验》研究,2005年12月通过省教科所组织的专家验收,准予结题。2006年11月《高中文言文专题探究活动举隅》获XXXX课题研究一等奖。2010年12月,专著《高中语文阅读技法》由XXXX出版社出版。2014年6月,专著《笑谈汉字说乾坤》由XXXX出版社出版。2015年9月,论文《语文素养与主体专题读写实验研究》获XX市2015年教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2016年1月,主持的省级课题《“督导式”主体读写实验研究》顺利结题。研究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论文《台湾国文试题的文化传承取向和应试训练价值》(《XXX》2011年第6期)发表后在语文界产生广泛影响,众多网络媒体(含自媒体)转载。上述有关课题研究成果、专著及论文,选题多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有关,对于开展本选题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课题负责人XXX具有丰富的农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实践积累丰厚。曾主持XX市《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3、条件保障

本课题研究计划持续两年半时间,完整覆盖2018年秋季入学所对应的两学年教学周期,本课题成员的主要精力都是用在一线教学,有充分的实践和研讨时间。

本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包括图书、期刊、论文等,大部分已收集好,尚缺少量图书资料,学校已拟添置。

我校已实现网络班班通和教师电子化备课。办公,教学常用的APP(如数据分析软件)等,均有充分保障,具有信息化时代的科研条件。

我校高度重视教科研,主张通过提升教科研水平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本课题研究,学校同意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下表由评审专家填写,请与活页论证最后一页一起打印

评审记录

 

专家评分

评审专家初步意见

专家签名

 

 

 

不建议立项

主要原因

 

评审组

总分

 

评审组意见

A.建议立项    B.不建议立项